序号 | 项目名称 | 竞赛名称 | 参赛年份 | 赛道 | 获奖情况 | 项目主要 负责学生 | 产品简介(100字以内) | 关键技术(100字以内) |
1 | 基于苦味信号挖掘中药 苦能燥湿 药性理论内涵 -- 以香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为例 | 第十八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2023 | 主体赛 | 国家级特等奖 | 岳启予 | 在“苦能燥湿”中药药性理论指导下,以经典苦味药香连丸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为例,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香连丸主要物质成分,评价其药效,探索该方通过调节苦味受体介导味觉级联信号抑制炎症抗UC的分子机制,证实“苦味信号”是三者关联的重要链接点,建立药物口尝滋味与功能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药味-药效-药理关联路径诠释“苦能燥湿”药性机理,为探索中药性味属性现代内涵提供可行的模式借鉴。 | 以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苦味属性明确的香连丸为受试药,以湿热型UC为苦味药燥湿作用的具体观察对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从药味、药效、药理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
2 | 大黄䗪虫丸抑制肝窦重构抗慢性肝病及肝癌的机制研究 | 第十八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2023 | 主体赛 | 国家级一等奖 | 张一恒 | 大黄䗪虫丸是治疗慢性肝病及肝癌的经典名方,团队发现大黄䗪虫丸中的大黄酸、柚皮素和甘草苷等成分可通过整合素α4或α6发挥治疗作用,该发现能有力推广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并为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奠定基础。 | 首先参与临床实践,从实践中提出科研假说,随后综合应用本科阶段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药分析、中药药理学、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等课程中的知识加以实验验证,揭示大黄䗪虫丸抑制肝窦重构的作用机制。 |
3 | 基于小檗碱 --苦参碱/绿原酸组分解码参白解毒方防治结直肠癌作用机制 | 第十八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2023 | 主体赛 | 国家级二等奖 | 陈姿含 | 作品以防治结直肠癌临床验方参白解毒方为研究对象,通过液质联用技术解析复方成分及体内代谢分布规律,以阐明其防治结直肠癌的物质基础;后续以水煎液中发现的小檗碱-绿原酸组装体以及代谢产物主要在肠道富集的小檗碱-苦参碱从炎症和肠道菌群角度探究其协同防治结直肠癌作用机制,发现其可能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调节RAS/MEK/Sirt3通路,抑制炎症而发挥防治结直肠癌作用,为参白解毒方防治结肠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①采用液质联用技术检测参白解毒方水煎液成分、体内代谢物及其组织分布。②采用透射电镜和H-NMR等表征和验证水煎液中小檗碱-绿原酸自组装体形态和性质,并在体外进行其抗炎作用及机制。③建立小鼠原位结直肠癌模型,苦参碱、小檗碱及苦参碱-小檗碱干预,16Sr RNA检测菌群多样性,WB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RAS/MEK/Sirt3轴相关蛋白表达。 |
4 | 砒霜蜂毒联用构建仿生递送系统用于脑胶质瘤精准治疗 | 第十八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2023 | 主体赛 | 国家级二等奖 | 郭雨苗 | 以砒霜蜂毒为模型药物,引入造影剂锰离子,以脂蛋白样纳米粒为药物载体,构建诊疗一体化仿生型药物递送系统,通过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级联靶向于脑胶质瘤病灶部位,化学与免疫联合治疗脑胶质瘤。 | 采用反向微乳法制备砷锰共沉淀,并包覆脂蛋白样纳米粒,插入蜂毒肽,构建制剂,通过制剂表征、体外细胞生物学评价及体内药效学评价验证制剂的药效学及安全性。 |
5 | 双氢青蒿素通过调控铁死亡抗肝纤维化新机制研究 | 第十七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十七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 | 2021 | 主体赛 | 国家级一等奖、省级特等奖 | 王娴 | 立足国际肝脏病学研究前沿,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与干预靶点等方面开展原创性研究。 | 从铁死亡角度,创新研究双氢青蒿素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为后续基于此靶点的药物设计提供指导,助力双氢青蒿素开发成为潜在抗肝纤维化药物,促进传统中药的发展。 |
6 | 温肾通督方通过改善炎性微环境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 | 第十七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十七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 | 2021 | 主体赛 | 国家级二等奖、省级特等奖 | 周雨昕 | 基于中医整体观理论和脏腑经络学说,本作品从温肾通督方改善炎性微环境角度,探讨其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进行如下三方面研究:(1)网络药理学预测温肾通督方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2)温肾通督方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脊髓组织结构的影响;(3)温肾通督方通过血清外泌体miRNA-133b调控RhoA/ROCK通路及NLRP3炎症小体的机制研究。 | 温肾通督方有效活性成分、SCI疾病相关靶点的筛选;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蛋白-蛋白互相作用网络的构建;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子对接验证。 |
7 | 基于倍半萜贮库效应的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热者易效”机制研究与应用 | 第十七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十七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 | 2021 | 主体赛 | 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二等奖 | 李健 | 以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四气”药性的比较研究,从透皮促渗能力、局部毒性、物质基础、成分在皮内的驻留行为、透皮促渗机制和药理机制六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
| 发现热性中药挥发油的高透皮促渗能力并进行机制研究,首次提出“倍半萜角质层贮库效应”,丰富了中医外治之宗吴尚先提出的“热者易效”理论内涵;并以此指导开发新型倍半萜促渗剂,推动中药现代化。
|
8 | 基于光热效应增强催化活性的精准靶向肿瘤治疗新型复合纳米酶研究 | 第十七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 | 2021 | 主体赛 | 一等奖 | 孙唯一 | 针对 GQDs 催化活性低的问题,将 GQDs 与负载近红外染料分子 IR780 的有机半导体聚合体纳米材(SPNs)相结合,形成复合纳米酶 GQD-SPNs,通过光热效应调控温度提高催化活性,辅之以光动力效应,获得强力抗肿瘤活性。 | 针对 GQDs 催化活性低的问题,将 GQDs 与负载近红外染料分子 IR780 的有机半导体聚合体纳米材(SPNs)相结合,形成复合纳米酶 GQD-SPNs。 |
9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水肿治疗新机制研究 | 第十七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 | 2021 | 主体赛 | 二等奖 | 王雨轩 | 星形胶质细胞水肿(AS)是脑水肿的主要类型。我们研发了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张力探针检测细胞内力学活动,研究了缺血诱导的AS的力学发病机制。AS中GFAP张力增加,拮抗向内微丝和微管张力。GFAP张力升高由外向增加的晶体和胶体相关渗透压引起,由细胞骨架解聚、蛋白颗粒生成和cofilin、stathmin-1活化产生。用联合药物降低胞内渗透压可减轻脑水肿。我们从力学角度提供脑水肿治疗的新靶点和新思路。 | / |
10 | 红眼金睛——中药饮片生产智能化在线监测系统 | 第十七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 | 2021 | 主体赛 | 三等奖 | 陈承武 | 本作品的名称为“红眼金睛”—中药饮片生产智能化在线监测系统。我们选择通过近红外光谱法来采集中药饮片生产环节的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在中药饮片加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对饮片内关键物质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当系统监测到由于温度或加热时间等因素对关键物质含量造成影响时,系统将启动智能报警模块,并对加工机器进行实时调整,以确保对中药饮片中关键物质含量“零影响”。 | / |
11 | 当归补血汤治疗糖尿病抑郁共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十七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 | 2021 | 主体赛 | 三等奖 | 王文恺 | 以当归补血汤为研究对象探讨治疗糖尿病抑郁共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 / |
12 | 古方新用——基于“脏躁”病机的加味甘麦大枣汤对青少年抑郁症优势疗效的研究 | 第十七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 | 2021 | 主体赛 | 三等奖 | 俞新浪 | 基于古方新用的研究思路,探讨“脏躁”病机的加味甘麦大枣汤对青少年抑郁症优势疗效的研究。 | / |